· 原因分析:
· 碳酸桶(碳酸氫鹽桶)內粉劑受潮結塊,或桶內剩余粉劑不足,導致配比濃度偏低。
· 碳酸泵(B 液泵)吸液管路堵塞、漏氣,或泵頭磨損,導致吸液量不足。
· 比例泵參數(shù)設置錯誤(如碳酸泵流速、配比時間),或主控板對泵的控制信號異常。
· 解決方法:
· 更換全新碳酸桶,確保粉劑干燥無結塊,安裝時檢查桶蓋密封圈是否密封良好。
· 拆卸碳酸泵吸液管路,用生理鹽水沖洗疏通,檢查管路接口是否漏氣(可通過注水觀察氣泡),若泵頭磨損(如活塞密封件老化),需更換泵頭組件。
· 進入設備維修模式,校準碳酸泵流速參數(shù)(參考維修手冊標準值,通常為 250-300ml/min),并測試泵的實際輸出量是否與設置一致。
· 原因分析:
· 碳酸濃度傳感器(如電導率傳感器)被鈣鎂離子沉積污染,導致檢測值偏差。
· 傳感器連接線松動或電路板接口氧化,造成信號傳輸異常。
· 解決方法:
· 拆下傳感器探頭,用檸檬酸溶液浸泡 10-15 分鐘,清除表面沉積物,再用純化水沖洗后裝回,重新校準傳感器(需使用標準液進行兩點校準)。
· 檢查傳感器線纜接頭,重新插拔并清潔氧化層,必要時更換線纜或電路板。
· 原因分析:
· 置換液、透析液管路接口松動,或管路破損漏氣,導致空氣進入。
· 濾器或管路內部有纖維蛋白沉積、血凝塊堵塞,導致液體流速不均,產生氣泡。
· 解決方法:
· 逐一檢查所有管路接口(如動脈端、靜脈端、置換液接口),重新擰緊并更換破損管路,必要時進行水路密封性測試(可通過正壓泵打壓至 300mmHg,觀察壓力下降是否超過 50mmHg/30s)。
· 若濾器使用時間過長或患者凝血功能異常,需更換濾器,并徹底沖洗管路(可用生理鹽水 + 肝素溶液預沖)。
· 原因分析:
· 脫氣膜老化、破損,或脫氣泵(真空泵)吸力不足,導致液體中的氣體無法排出。
· 脫氣罐內液位異常(過高或過低),影響脫氣效率。
· 解決方法:
· 更換脫氣膜組件,檢查脫氣泵管路是否通暢,用萬用表測量泵的工作電壓(正常約 24V DC),若泵不運轉,需更換泵體。
· 進入設備菜單,查看脫氣罐液位參數(shù),調整補液泵流速(通常為 50-100ml/min),確保液位穩(wěn)定在正常范圍(罐內 1/2-2/3 高度)。
· 原因分析:
· 水箱排水口被水垢、雜質堵塞,或排水電磁閥閥芯卡滯,無法完全打開。
· 排水管路折彎、壓扁,導致水流不暢。
· 解決方法:
· 拆卸水箱排水口濾網(wǎng),清除堵塞物,用注射器向電磁閥內注入少量生理鹽水沖洗閥芯,若電磁閥線圈損壞(測試電阻值異常,正常約 50-100Ω),需更換電磁閥。
· 檢查排水管路是否有物理彎折,重新整理管路走向,確保排水通暢。
· 原因分析:
· 泵頭活塞密封件磨損、老化,導致泵體吸排液效率下降,無法產生足夠負壓排空水箱。
· 泵頭驅動電機齒輪打滑,或皮帶松弛,導致泵頭運轉異常。
· 解決方法:
· 拆解泵頭,檢查活塞、密封圈是否有裂紋或磨損,更換密封套件(如 O 型圈),并涂抹適量醫(yī)用硅脂潤滑。
· 檢查電機皮帶張緊度(用手指按壓皮帶,撓度應小于 5mm),過松時調整電機固定螺絲張緊皮帶,若皮帶老化開裂,直接更換。
1. 安全操作:維修前斷開設備電源,排空水路壓力,避免觸電或液體泄漏風險。
2. 校準驗證:更換傳感器或泵頭后,需重新進行碳酸濃度校準、脫氣效率測試及消毒程序驗證(如熱消毒溫度需達到 85℃以上,持續(xù)時間≥15 分鐘)。
通過以上步驟逐步排查,可有效定位故障點并解決問題。若多次維修后故障仍反復出現(xiàn),需考慮設備老化或核心部件(如比例泵、主控板)損壞,建議整體評估設備維修成本與使用年限,必要時申請部件更換或設備升級。